晴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微弱的呼喊也有回响
文章作者或来源: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指导老师:宋盼 浏览次数:( 1845 ) 发布时间:2024/2/27

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景: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刚出来,你还没有正式看过,此时已经有很多人在网络上吐槽或追捧剧中的情节、人设、镜头和妆造等方面,而这样的评价和跟风总是会出现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的情况。舆论似乎总是向褒或贬的一边倒。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现象与沉默效应有关。沉默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人们选择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是因为个人担心遭受负面评价和社会压力而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效应可以对公共舆论和决策产生影响,导致信息偏差和群体思维。比如对某部作品的评价,起初每个人的关注重点不同,别人诟病的方面可能对你来说无伤大雅,别人吹捧的方面或许对你无关紧要。渐渐地,持有某种观点的人会下意识寻找并认同与自己有相同看法的群体,当大多数的人都赞同某一观点时,少数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能会迫于社会压力和舆论选择沉默或改变原本的观点。这个时候就是沉默效应发挥作用让最后的结论趋于一致,使大多数人都赞同的观点转化为公共舆论或者群体思维。

当然沉默效应也不能准确描述每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决策心理。个人也可能不是害怕负面评价和社会压力,而是在一个事件盖棺定论前,为避免中途反转选择观望。也有人打破沉默,与不合理的群体思维抗衡。清朝末年种种纲常礼法对女性思想的禁锢导致无数女子被迫害直至无声死去,这时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呐喊,抨击封建礼教,宣扬男女平等,冲破这黑压压的铁屋。无数的呐喊汇聚成响亮的钟声,敲醒了其他沉默的人,正是这些不甘沉默的呐喊使“男女平等”能潜移默化为社会共识。

由此我们知道能打破沉默就需要格外勇敢,如震惊全网的高校硕博研究生联合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行为事件,他们用125页PDF举报文件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放于刀俎之上,只是“愿我辈同心协力,共创学术之清明”,他们呐喊着“虽螳臂当车吾往矣”“我等虽微,亦应众志成城”“为学术正义而战,为学生争应有权益,为教育事业谋光明未来”......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种黑暗一直都存在,我们怎么可能冲破得了,倒不如保持沉默,过好自己的日子。但从来如此便对么?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我们已经习惯黑暗,忘记了光明的温暖,当我们在沉默效应的作用下习惯沉默时,黑暗便更加肆意滋长,甚至不断拉低我们的底线,直到慢慢成为社会的群体思想被固化下来,残害着自由的思想和灵魂。

沉默效应虽然也可以看做是无声的反抗,但思维的灵感大多时候是在有声的阐述辩论中迸发的。只有我们敢于倾听与自己观点矛盾的人的看法,打破沉默和壁垒,内心才会变得澄澈,视野才会变得宽敞,思想才会变得逍遥。

微弱的呼喊也会有回响,就如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必定会点亮夏夜的梦。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只管奔赴那片山海。

2024-02-27